Halo Reader,
現在很多人都覺得,只要拼命吸收新的知識就能有所進步。
所以自以為不斷刷短影音、邊做事邊聽播客、看視頻開 2 倍速(甚至 Youtube 要準備為 Youtube Premium 開啟 4 倍速了)就能學懂任何知識。
但其實這種做法並沒有實際作用。
重點不是你塞了多少東西進腦袋,而是到底這些資訊在我們腦海中停留了多久?
我們來做個實驗:
1. 回想一下你今天/昨天/前天看過的短視頻(如果有的話🤣)
2. 你記得當中的內容嗎?
3. 你能夠有條理地向別人分享你所看過的嗎?
相反,再回想一套最近看過的電影,你還記得裡面的橋段嗎?
事實上,從很久很久以前,資訊的傳遞方式就已經在不斷地改變: - 從文字變成影音 - 從兩個小時的電影,變成了 10 分鐘說電影 - 從 20 分鐘的 YouTube 影片,變成了 30 秒的 TikTok、Reels、Shorts
幾個星期前,我重看了周星馳的《食神》,雖然電影中的笑點也只是短短的 30 秒,但直到今天,那些無厘頭的畫面依然歷歷在目。觀看較長的內容時,我們有更多時間去消化、過濾、思考所接收的資訊。好的內容甚至會帶著你思考,讓你專注、代入、同理、甚至沈浸式地體驗一次。
例如我在 Ali Abdaal 的影片學到 Power Hour(詳情請看:這個技巧填補了我 Productivity 系統的最後一個漏洞),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:
- 我現有的做法。
- 怎樣才能結合到我的工作流程?
- 我想運用這項技巧來完成甚麼?
數項研究同樣指出,人類的平均注意力都在不斷下降。Z 世代的平均注意力僅有 8 秒,比起千禧世代足足少了 33%。部分 Z 世代更能在短短 4 秒內決定一個內容是否有價值。
面對這種「速食文化」,品牌也不得不開始調整自家的營銷策略。當一則廣告/訊息只能停留在觀眾腦中 8 - 12 秒,他們唯有透過更高頻率、更大量的內容來吸引觀眾的注意。
此時此刻,分散我們注意力的事物比過去任何時候都要多:
- 每天接觸約 10,000 則廣告 (2021)
- 每天平均收到 121 封電子郵件 (2024)
- 每天平均收到 72-85 條訊息 (2024)
此外,我們還有各種更重要的待辦事項等著我們處理。
在這個惡性循環中,你還能專注地完成你重視的事嗎?
一個行動建議
過度沈迷學習 只是另一個容許自己拖延的藉口。
只有當你把:知識 + 思考 + 行動 = 你才會有所改變
所以在接收資訊之前,先問問自己:「我會把這個資訊馬上用在重要的事上嗎?」如果答案是「否」,那就別浪費時間了。 因為只有在你付諸行動的那一刻,這些資訊/知識才能為你創造價值。
就像比爾蓋茨會定期在小木屋中獨自度過「思考週」,你也可以偶爾度過「低資訊週」 - 除了工作需要,不看新聞、不聽播客、不看 Netflix···
而在此期間只專注在最重要的事:
- 閱讀大量書籍和研究報告
- 回顧自己/團隊過往的表現
- 創作/思考:連結不同的想法,尋找新的模式,制定策略
- 計劃:為未來訂立目標和工作的優先順序。